可普通人卻不是顧延章。
一心拼命趕回延州,除卻想要給家人立碑建冢,還有一個極重要的原因,便是想回來考發(fā)解試,憑借延州的籍貫,增加自己點狀元的可能。
如果不是為了狀元,他為何不在薊縣應考
只是——
在延州應考,就一定能得狀元嗎
未必……
文無第一,武無第二。
一開始就知道,這不過是能增加中狀元的幾率而已。
況且點狀元,從來不單是靠的文才,便是誰也不敢說自家大才,一定能中狀元。
下場科考,力爭狀元,是為了做官,為了得青云之業(yè)。這是男兒的抱負,也是晉人最好的出路。
顧延章要立業(yè),要養(yǎng)家。學成文武業(yè),除卻貨與帝王家,再無其余更好的選擇。
大晉極重科舉,往屆狀元,約定俗成,均是授從八品將作監(jiān)丞、通判諸州。一甲第二名至第十名,授正九品大理評事,皆注通判差遣。
其實本質(zhì)上,第一名與第十名,除了從八品與正九品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,在差遣上,相差并不太大。
顧延章自負己才,只要給他些微時間溫習,狀元雖無十足把握,一甲卻是十拿九穩(wěn)的。
接受陳灝的舉薦,有幾樁好處。
其一,不用考發(fā)解試,只用考相對來說難度極小的,針對"有官人"的鎖廳試。
其二,如果功名不諧,名落孫山,還能回頭有一個轉(zhuǎn)運司從九品監(jiān)司官的官職。
其三,也是最重要的一點——有轉(zhuǎn)運司勾當公事的差遣。
要知道,官身易得,差遣難得。更何況是延州陣前轉(zhuǎn)運司的差遣。
第五甲的同進士出身,所得的也不過是從九品的判司簿尉,還要等候守選,靜待差遣,如果運氣好,等上一年半載,也許會有個不太好的差遣,如果運氣不好,便是等上三年五載,也未必能有個窮鄉(xiāng)僻野的差遣。
陣前轉(zhuǎn)運司的差遣,放在常人,也許只是個不錯的位置,可若是顧延章得了,想要借此得功,當真是如同探囊取物。
這是為他量身定做的。
大戰(zhàn)在即,尋常人磨勘十余年,所升品級,也未必有陣前立上一功的升遷來得快。
接受了這一項舉薦,對于他來說,幾乎就等于得到了快速升遷的機會。
三樁好處,第一、第二于顧延章而,皆不重要——他不可能過不了發(fā)解試,更不可能名落孫山,唯一不確定的,只是能不能得頭名而已。
可第三樁,卻叫人實在動心。
如何選
大戰(zhàn)就在眼前,若是與之擦身而過,或許十年、二十年、或是三十年內(nèi),都不會再有這個機會。
不僅能手刃仇讎,還能建功立業(yè)。
是要這一條穩(wěn)打穩(wěn)扎,卻注定能脫穎而出的路,還是去爭取狀元那并無把握的榮譽
顧延章猶豫了一下,抬起頭,望著陳灝,道:"多謝鈐轄厚愛!"
他頓一頓,深深吸了口氣,又道:"延章……想要下場。"
是的,他想奪狀元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