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象升策在五明驥上,贊嘆不己,對張誠也是越發(fā)的喜愛,他甚至在心中謀算著,待清兵退卻,定要設(shè)法扶持張誠,就算其年歲尚淺,軍中資歷也不算強,但再歷練幾年,積累些軍功、威望,三十多歲的年紀,升任一鎮(zhèn)總兵,還是可以的。
如今的大明,正是多事之秋,正當不拘一格,揀選可造之才,大力培養(yǎng)扶持,使之可充分發(fā)揮勇武與才智,忠君報國,方能轉(zhuǎn)危為安,中興大明,未為不可啊!
大軍雖沿著官道,一路行進,卻并未完全占據(jù)整個官道,仍有近三分之一的道路一側(cè),被空了出來,以備軍情傳遞,或緊急時軍馬調(diào)動之需。
猛然間,官道前方一片煙塵滾滾,宣鎮(zhèn)總兵楊國柱率一隊親兵策馬而來,他們十幾騎沿著官道直奔盧象升軍陣。
自從大軍進入高陽縣境后,路上遇到的虜騎哨探不但頻度增多,每次出現(xiàn)的虜騎哨探人數(shù)也在增加,每次這近兩萬人馬的大軍,都是嚴陣戒備,生怕虜騎哨探之后,就會出現(xiàn)大隊虜騎。
沒辦法,此時的清軍虜騎對宣大官兵的心理壓力還是大太了。
…………
自楊國柱奔進盧象升督標營軍陣后,盧象升的親兵便策馬四出,三鎮(zhèn)將官都被召集到盧象升軍陣前聽命。
原來,楊國柱的前鋒營哨騎,探得有近六千上下的虜騎,正在攻打高陽城,看旗號似以正藍旗為主,有一些蒙古八旗和漢軍旗摻雜其間。
這些正與情報上所一致,奴賊肅親王豪格親率六千虜騎,趨兵高陽。
他們雖人數(shù)在六千上下,內(nèi)里真正的披甲兵,最多不會超過四千人,再考慮到有蒙古八旗的和漢軍旗的,真正的清軍正藍旗披甲兵丁絕不會超過兩千人之數(shù)。
楊國柱接到哨騎回報后,便留郭英賢在軍前主持,自己親望盧象升處稟報軍情,盧象升接報后,立刻傳令,大軍就地結(jié)陣休整,以待軍令,同時傳喚各將官到他軍前聽命。
張誠接令后,先奔向后陣,會齊張巖后,才同他一起策馬奔進督標營軍陣。
山西鎮(zhèn)總兵官虎大威最后一個到達,見諸將到齊,盧象升就讓楊國柱先講了哨探所得的軍報,然后開口說道:“東奴雖人在六千上下,然可戰(zhàn)之兵,至多四千,我部大軍兩萬余眾,諸將當同心戮力,奮勇殺奴,上報君恩,下振軍心士氣?!?
王樸身著亮眼的盔甲,越眾抱拳說道:“請督臣放心,我等必同心戮力,奮勇殺奴。”
楊國柱等眾將官都是抱拳齊喝道:“同心戮力,奮勇殺奴!”
一時間,眾將官都是振臂高呼著,軍心大定,士氣振奮。
是啊,兩萬對六千,所有的人都是信心滿滿,激昂振奮著,每個人都在想著,待會對戰(zhàn)虜騎之時,可得多撈幾顆人頭,不能全叫張誠那小子搶了去。
正在這時,忽聽軍陣外警報聲不絕,一個親衛(wèi)急匆匆的策馬奔進軍陣,對盧象升稟報道:“啟稟督臣,東向數(shù)里外,發(fā)現(xiàn)奴賊一部,約有千余眾,正奔我宣大軍陣而來?!?
陣前諸將一陣驚動。
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