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臘月二十三日這天起,張誠便不再安排事務了,而是盡心陪伴家人。
他自從崇禎十一年七月穿越過來時開始,先是養(yǎng)病近三個月,接著就是奉命領軍勤王,近半年的時間里一直奮戰(zhàn)的京畿前線,連個元旦都是在軍營中度過的。
明朝時用的是夏歷,而非我們?nèi)缃竦墓珰v,因此每年的元月一日即為元旦,俗稱新春、新歲、歲旦等,口頭上又稱過年、過大年。
而春節(jié),是后來才有的稱謂,在當時是沒有的,“春節(jié)”這一節(jié)日名稱,是后來民國政府創(chuàng)造出來的。
民國時期,公歷被引進中國,而農(nóng)歷就逐漸成為了進行農(nóng)事的標準,1914年時民國政府在內(nèi)務部呈文中提到“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(jié)“。
故,春節(jié)這一說法才逐漸流傳開來。
今次,他就想要好好過一個年節(jié),這天一早便陪夫人季軒竹前往堡城西南的城隍廟中上香,為了避免過于扎眼,他此番只帶了玉蕊、繡月兩個丫鬟,還有四名健婦隨扈。
城隍廟前煞是熱鬧,馬車在距離城隍廟便停下了,張誠將坐騎交給副駁手牽著,自己則上前攙著季軒竹下了馬車,一行八人便奔城隍廟而去。
廟前空地上有好些個攤販,他們販賣著各色小吃和物件,如糖人、面人、糖葫蘆、香囊等等,以及一些小飾物,吆喝聲、詢價討價聲交相輝映,好不熱鬧。
玉蕊與繡月就是左手一個糖人,右手一個面人,而張誠則舉著一個糖葫蘆,上面很明顯缺了兩個山楂。
四名健婦分開來,前后各有兩人既是開路,又是護衛(wèi),可能由于他們的氣場過于強大了些,所到之處,人群紛紛避讓。
上完了香后,眾人又在廟中游覽了一會,便坐上馬車奔赤城堡一路而回,堡城內(nèi)也是戶戶張燈結(jié)彩,大紅的燈籠沿街排列,其熱鬧景象竟不亞于張誠大婚那次。
…………
接下來的幾日里,張誠也不再出門,每日間不是陪著老夫人們打馬吊,這不由使他想起后世的麻將牌和撲克牌來。
不久后,這麻將牌和撲克牌兩大神器,便在大明宣鎮(zhèn)北路盛行開來。
這些日子里,張誠除了陪著老夫人身邊盡些孝心外,就是陪夫人季軒竹在一起,或是賞雪,或是飲茶,或是看著季軒竹刺繡,其樂融融。
當然,他可以悠哉悠哉的快活,但參將署里的其他人可是忙碌的很,他們不但要置辦各色年貨,更要掃塵、祭灶王爺、殺年豬、貼年紅等等。
民間諺語就有“臘月二十六,殺豬割年肉”的說法,說的就是臘月二十六這天就要開始籌備過年的肉食了。
所謂殺豬,當然是殺自己家養(yǎng)的豬;所謂割肉,則是指沒養(yǎng)豬的貧困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。
將“割年肉”放入年謠,是因為農(nóng)耕社會經(jīng)濟還不夠發(fā)達,人們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節(jié)之時才能吃得上肉,故此稱之為“年肉”。
即使是因為張誠的出現(xiàn),已經(jīng)使北路比前時更為安定繁榮了一些,但畢竟地處邊塞,能勉強糊口,就已是萬幸,而大部分的軍戶人家,仍然遠未達到可隨意吃肉的程度。
參將署在堡城外建有自己的豬園,今日便是殺了四口大肥豬,畢竟署里人丁眾多,光健婦就有二百人,此外還有張誠的親軍護衛(wèi)和童子營,以及一些丫鬟、婆子等下人。
今天正好是臘月二十日,季軒竹也是閑不住,他正指揮著玉蕊、繡月等人一起忙著貼年紅,參將署內(nèi)外都已是重新灑掃一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