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誠麾下的宣府軍馬,之所以擁有強(qiáng)悍的戰(zhàn)斗力,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經(jīng)常有肉吃,吃得好力氣就足,自然個個悍勇。
在如今的大明,若是單論軍士待遇之厚,宣府軍當(dāng)居大明各軍之首,即便是各地總兵大將們的麾下家丁,也很難與宣府軍士們的伙食相比。
畢竟張誠軍中各項制度都很完備,就行軍、駐營、樵采等等都是有明確規(guī)矩,尤其是諸軍士們的餐食,更是制度完備,每三日就要有葷腥肉食。
不過,如今他們千里迢迢的趕來遼東參戰(zhàn),后勤輜重的運輸壓力,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。
在這個時代就算是最上等的熏肉,如此大熱的天氣之下,也就只能存放上七、八天左右時間,至多也超不過十日。
還有一種方法,那就是運送鮮活的豬羊前來遼東前線,但如今的大明內(nèi)地飽經(jīng)流寇肆虐之苦,又在韃虜入寇劫掠的傷痛中,還沒有完全緩過氣來。
更何況,如今河南、山東、畿南等處人口凋敝,天災(zāi)不斷下,更是又發(fā)生瘟疫橫行的大災(zāi),又哪里去尋那許多豬羊,運送來前線
再有一個就是宣北云州工坊研制的新產(chǎn)品——肉瓷罐頭!
這肉瓷罐,其實就是燒制出來的一個個瓷壇子,內(nèi)里裝上保鮮的肉食,每一個肉瓷罐大約可裝入五斤左右的鮮肉,密封好后可以保存許久時日。
在這個時代早就有了罐頭,并不是什么高科技。
《齊民要術(shù)》上就有記載:“將家畜肉切成塊,加入鹽與麥面拌勻,和訖,內(nèi)瓷中密泥封頭?!?
這其實就是古時的罐頭,同樣可以保存食物良久,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技術(shù)門檻,主要是市場銷售的問題。
肉瓷罐價格昂貴,非是一般家庭能夠消費得起,而那些大富之家,卻又鮮有購買肉瓷罐的,他們想要吃肉,大可自行宰殺豬羊就是了,還能吃個新鮮。
而普通百姓們,卻是寧愿在家里存些咸肉,或是腌肉,同樣也可保存許久,又相對便宜了很多。
所以,雖然有制作肉瓷罐頭的技術(shù),但是因為市場銷售上的問題,卻鮮有工坊制作銷售。
而張誠也是在援剿河南歸來后,才得知云州工坊已經(jīng)開始試制肉瓷罐頭,按照這邊制作出來的幾個批次試驗品來看,最長的已經(jīng)存放達(dá)三個月,仍未有變質(zhì)的情況,就是稍微咸了一點。
因馬上要進(jìn)軍遼東,張誠也不等最終的試驗結(jié)論出來,他直接要求云州的軍糧制備工坊那邊,立即按照原先計劃最長保存時間的肉罐頭配方,緊急開工生產(chǎn),以備遼東戰(zhàn)事所需。
雖然說緊急開工之下,可以加班加點的趕工,生產(chǎn)出一批肉瓷罐頭來,但畢竟沒有儲備,全靠臨時生產(chǎn)數(shù)量總是有限。
張誠在率軍離開宣府的時候,也就只有三千余個肉瓷罐頭,隨著大軍輜重一同運來遼東。
而前幾日,宣北商幫的同仁們又組織了一次長途運輸,除了一些藥材、火藥、鉛子外,又有新生產(chǎn)出來的肉瓷罐頭四千八百余個也運來遼東。
相比于此前張誠軍中的一些肉干、肉松來說,這些肉瓷罐可是更受歡迎,但因為數(shù)量不足,并未開放供應(yīng)。
每月僅有初一、十五才有一些肉瓷罐頭開封,給將士們改善伙食,而平時仍是以此前儲備的肉干和腌肉之類的作為肉食。
如此都已經(jīng)算是體恤部下了,畢竟遼東的其他各軍連肉食都不得保證,就是他們麾下家丁精銳,也是自己想方設(shè)法出銀子去外面弄些肉食。
就說張誠這邊的肉瓷罐出現(xiàn)之后,君不見許多別軍的那些家丁們私下湊了銀子,再懇求各自的上官出面,來宣府軍中求人,私買些肉瓷罐回去暗自改善的嚒!
但張誠軍中肉瓷罐也是不能充足供應(yīng),所以放入市場的數(shù)量就更是稀少,因為張誠還要孝敬洪承疇、張若麒、邱民仰這些上官,雖然無所求,但私下處處關(guān)系總不是壞事。
…………
而就算有宣北商幫的各位同仁們,大力調(diào)動他們在各地的力量,參與輜重的運送工作,雖然他們也可以借此將自家的商業(yè)網(wǎng)絡(luò)在京畿、遼東鋪設(shè)開來。
但畢竟是千里迢迢,他們也是三、五個月才能組織一次如此的長途運輸,根本無法滿足數(shù)量龐大的宣府軍將士需求。
所以,張誠就將主意打到了這邊的海魚身上啦!
海洋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資源寶庫,只不過在這個時代,人們對于海洋的利用效率,實在是太低了。
就拿此時的海魚來說,不論沿海的漁民們打出多少海魚,因為沒有后世那種保鮮技術(shù)和手段。
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,經(jīng)常出海一兩天后就會發(fā)臭壞掉,根本無法用來交易和販賣,也不能儲備起來當(dāng)食物吃。
所以沿海的漁民們大多都十分貧窮,真可謂是守著金山而要飯吃啊!
而在內(nèi)陸地帶,鮮魚又都是很貴重的,如此一貴一賤,確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正是有鑒于此,張誠才忽然靈機(jī)一動,憶起了在后世偶然看過的一些關(guān)于魚干資料,提出了一種制做方法。
那便是將鮮魚處理掉內(nèi)臟后,用大鍋煮爛,再曬干,這樣處理后的魚干,很易于保存,就算在炎炎夏日,最少也可以保存一、二個月之久。
這很有點類似后世罐頭,或此時肉瓷罐的處理方法,只是就地取材,又在制作上簡單方便許多。
此法一出,立時就在河口這一帶,引起很大的轟動。
要知道,此時沿海地帶雖也有一些魚干生產(chǎn),但那也都是將捕撈上來的鮮魚,直接放在漁船上曬干,并沒有形成大規(guī)模的曬魚場所,以及固定的產(chǎn)量。
而且這樣的魚干制作出來后,在炎熱的夏日同樣保存不了多久,還有就是其色澤也不佳,還有容易生蟲等毛病。
魚干要想保存長久,就需要大量的使用到鹽。
而在這個時代,鹽巴又都是很昂貴,那些窮困潦倒的漁民們又哪里舍得大規(guī)模使用
就算某些商人有這個財力,然有鹽的魚干,等若購買的百姓,吃肉的同時還能吃到-->>鹽,不但與官府的鹽政相沖突,還觸犯了龐大的鹽商利益集團(tuán)。
真若有人敢做,恐怕到頭來,連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