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孟子的話用后世的目光來看是狹隘的,不過誰讓現(xiàn)在是大明呢,論和現(xiàn)代的議論文有點類似,李杰引據(jù)論典,通過擺事實、講道理闡述“君正莫不正”是對的,歷史上的盛世莫不是君主正直、賢明才有的,如果君主昏庸,必然造成小人當?shù)赖恼苇h(huán)境,由此國家也會動蕩不堪。
寫完論之后,看向判語五題,“判”相當于現(xiàn)在的判決書,判語就是對舉子入仕前進行一次官場應用文測試,有利于提高吏治水平,其中經濟、軍事、文化方方面面都有。
第一道判語為“失時不修堤防”,《大明律?工律》中有明確規(guī)定“凡不修河防及修而失時者,提調官吏各笞五十。若毀害人家、漂失財物者,杖六十。因而致傷人命者,杖八十。若不修圩岸及修而失時者,笞三十。因而淹沒田禾者,笞五十。其暴水連雨,損壞堤防,非人力所制者,勿論。”
堤防是由官府修建,而圩岸則屬于民間自修的水利工程,水利建設是提調官吏的職責之一,如果坐視不管或者維修不及時,根據(jù)損失大小,追究提調官吏的法律責任,根據(jù)法律規(guī)定,水利官員及其雇傭人員,如果是主觀方面的過失,造成了損害水利工程的后果,那么就依律判罰,如果是不可抗力造成的,那么就不予追究。
判語的主要依據(jù)就是《大明律》、《御制大誥》、《大明令》以及《問詢條例》,考生必須熟記其中的條款,如果在答題之中胡亂作答,即使科舉重首場,也有可能被罷黜的,明朝的士子們想要當官也不是只要讀好四書五經便可以了,對于法律條文、時務都要有所了解,要全方位發(fā)展。
由于各種律、誥、令、條例實在繁雜,士子們也不要全部熟記,只是其中常用的必須牢記,后面一道判題為判“擅調軍官”,這題就是關于軍事方面的。
李杰根據(jù)大明律中的規(guī)定,寫出一篇花團錦簇的錦繡文章,考試中的判語同實務中的判語相比,會更看重文采,更具有觀賞性。
隨后的三題判語同樣難不倒李杰,在公文寫作方面他可是個小能手,記憶力出色知識儲備量巨大,寫出來的判語也是妙筆生花。
五道判語寫完時間不過晌午,答題質量、速度冠絕全場,一般舉子在寫判語時大多抓耳撓腮,冥思苦想,即使朝廷劃定了考試范圍,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這些律令還是太繁雜了,記憶下來頗為吃力,不是人人都像李杰這樣天賦異稟的,更可氣的是他還開了掛。
簡單的弄了點吃食,李杰開始寫最后一道題目,在詔、誥、表內科任選一道作答,之前做飯時李杰早已打好腹稿,選的是表“擬宋增置制舉六科群臣謝表”,考生要答好此題,便要對宋朝人才選拔制度有所了解,并對宋代的制舉情況較為熟悉,否則無從答起。
洪武年間便規(guī)定了考生答題:“如問錢糧即錢糧,如問水利即水利,孰得孰失,勿在典實,不許敷衍繁文過當?!北仨氈形?,文中所寫必有出處,不能胡寫亂答,考官也以此為評判標準。
李杰答完第二場所有題目,時間不過下午3點多,先是檢查一遍有無文字失格、忌諱之處,對于科舉老手來說基本上不太會犯這種錯誤,不過李杰還是耐心的檢查了一邊,然后將稿紙上的答案謄寫到正卷上,鄉(xiāng)試、會試上如果沒有稿紙,也是會罷黜的。
不過到了殿試上倒是沒有那么嚴格了,錢福在殿試上回答策論題時,便沒有打草稿,后來還被欽點為狀元。因為殿試題目一般先由內閣大臣草擬,并于考前前一天報皇帝欽定,基本上杜絕了考題外泄的可能。
推薦晉級了,開心,晚上和基友聚聚慶祝一下_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