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堂連日休沐。
京城,卻血流成河。
寒風呼嘯,卷著血腥氣在街巷間盤旋,濃得幾乎凝成霧。
可詭異的是,百姓并未惶恐。
相反,他們紛紛換上新衣,成群結(jié)隊走上街頭,神情輕松,談笑如常。
原因極其簡單,那些被斬首之人,全都有其取死之道。
在每一次行刑之前,崇禎命人將罪狀白紙黑字張貼城門,細述前因后果。
百姓讀罷,無不拍手稱快。
隨之而來的是米價回落,布價下跌。
“看到了沒?早說了,米貴、布貴,全是這些狗官、勛貴在作祟!”
“殺得好!全都該殺!”
街頭巷尾,笑聲和議論此起彼伏。
自大明開國以來,百姓第一次真切地感到,自己被皇帝重視。
這一刻,他們腰桿挺得筆直,目光里透出久違的光亮。
……
而在千里之外,老臣袁可立坐在自家農(nóng)舍里,聽著風聲嘆息。
他早已對大明朝堂心灰意冷。
對那位年少天子也不報任何期望。
哪怕圣旨三次下到家門口,他也懶得理會。
“我就抗旨不遵,看那狗太監(jiān)能奈我何。”
可當告榜傳來,當他聽說皇帝親自向百姓鞠躬致謝;
當他聽說勛貴盡滅、秀才特權(quán)廢除,京營叛亂被平。
這一刻,這位老臣的手不受控制地顫抖起來。
沉寂多年的眼眸,忽然重新亮了。
“進京……進京!”
他顫抖著吩咐,“現(xiàn)在就走!”
……
御書房內(nèi)燈火搖曳,一名面帶儒雅之氣的青年正立于殿前。
他,就是孫傳庭。
此刻的他略有局促,卻更困惑。
他不懂,陛下為何召他。
更不懂,為何自入殿后,皇帝就這樣靜靜地盯著他。
崇禎望著眼前的孫傳庭,心中百感交集,幾乎掀起驚濤駭浪。
后世史家稱他為明末定海神針,其地位之重,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孫承宗。
若傳庭不死,大明未必亡,這種說法在后世廣為流傳。
更令人唏噓的是,這位橫掃亂世的名將,竟出身文官,被后人尊稱儒將。
他到底有多強?
論統(tǒng)籌與調(diào)度,不在孫承宗之下;
論身先士卒、驍勇善戰(zhàn),反勝曹文詔半籌。
憑借就地募兵所組之軍,竟能與坐擁千余關(guān)寧鐵騎的曹文詔旗鼓相當。
初代闖王高迎祥,便是敗于他手,被活捉后押送進京斬首。
自此才有了二代闖王李自成的崛起。
然而,孫傳庭的死,和曹文詔一樣,讓人扼腕嘆息。
到了崇禎晚年,朝廷的腐朽已深入骨髓。
孫傳庭在前線孤軍奮戰(zhàn),京師卻只下了一道冷冰冰的命令,“括民財以充軍資”。
換句話說就是,朝廷沒錢了。
你搶陜西百姓的財務(wù)當軍資吧。
可那時的陜西,早已民不聊生,饑荒四起。
即便如此,仍有百姓一心向朝廷,不肯隨叛軍作亂。
可這一道括民財?shù)氖ブ迹瑥氐状輾Я怂麄冏詈蟮闹倚摹?
饑民與官軍成敵,叛軍之勢再不可遏。
上天似乎也放棄了這片苦難之地。
春夏之交,久旱無雨。
入冬之際,寒雨如刀。
糧盡兵疲,戰(zhàn)士們在冰雨中啃著澀得難以下咽的生柿子,非戰(zhàn)減員蔓延全軍。
更要命的是,京師催戰(zhàn)不止。
“速剿流寇,不得退守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