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華千年王朝,天災無數(shù),賑災自然也無數(shù),可真能救下來的寥寥無幾。
所謂賑災成功,不過是餓死一半,茍延殘喘一半而已。
餓死了,災民也就不再是災民,自然賑災成功。
和珅曾,只救能救之人。
不能救的,一口糠都不給。
古語有云,“災民,還是人嗎?”
賑災,看似是仁政,但真正做起來,卻難如登天。
賑災第一難,是貪。
災年之貪,比平日更甚。
平常死一人要驚動衙門,大災之年,人命如草芥。
米中摻沙,粥里兌水,一石糧能分成十石用于賑災。
甚至有人把米倒進稀泥里攪拌,再煮粥賑災,名曰甄別法。
能吃者乃真災民,吃不下的,便是冒名頂替者。
更狠的,往粥里狂撒粗鹽。
那粥咸得舌根發(fā)麻,喝不下自然省糧。
一日兩餐改成一餐,粥鍋里米粒少得能數(shù)得過來。
貪官賑災的手法多到能編一部《貪經(jīng)》。
若真一路走一路殺貪官,那賑災未完,陜西早就餓殍遍地。
崇禎明白,靠一步步施粥救人,救不過來。
袁可立自然也明白。
那樣做,只會被貪官反借朝廷的名義繼續(xù)斂財。
賑災成了他們謀利的工具,
到頭來,只會越救越災,越救越亂。
于是,袁可立做了一場局。
一場陰狠無比的局。
商賈背后皆有朝臣。
只要朝廷撥銀百萬入陜西,下令調(diào)糧。
那些商人便會聞風而動,蜂擁入陜。
他沿途設卡,殺官安民,現(xiàn)銀結(jié)算。
給商人最安全的經(jīng)商環(huán)境。
又命史可法組建護衛(wèi)隊,要求商人將物資糧食分送到遍布全陜的指定點。
設卡,不只是護衛(wèi)。
更是記錄。
記錄誰送了糧,誰結(jié)了銀,走哪條路,幾時離陜。
孫傳庭只需依圖索驥,便能一擊必中。
軍隊分成幾十股也不會亂,更無人敢貪。
那賬冊,既是導航,也是鐵證。
少了一兩銀,他都能查出來是誰吞的。
史可法的護衛(wèi)隊,就是他的信使與坐標。
哪怕商隊改道、延誤日期,也能傳回準信。
文臣殺人,遠勝武將。
這些還只是開胃小菜。
他在上奏陛下的密折中,最后一句才是關鍵。
“秦王當除,罪,臣任之,陛下允,即可。”
意思再明白不過。
若想讓陜西真正改變,必須先除秦王。
但這惡名不能落在陛下頭上。
老臣來擔,只要陛下默許即可。
……
“賊人王二所為,實乃秦王暗中指使”,傳遍陜西的那一刻,整個西北徹底炸了。
那百萬兩白銀是陛下給的救命錢。
不僅撥銀,更免陜西三年賦稅。
不僅免賦,更募兵數(shù)十萬,軍餉翻倍,軍人之家得優(yōu)待。
甚至連徭役都被嚴令禁止,只為讓陜西百姓能活下去。
百姓皆知,陛下苦心孤詣,為的不過是給陜西百姓一條活路。
可他們沒想到,唯一的活路竟被他們供養(yǎng)了兩百多年的秦王給斷了。
“怪不得王二敢殺官造反,原來是秦王在背后撐腰!”
“怪不得陜西的官都護著那賊子,原來是秦王的私黨!”
憤怒像火山一般爆發(fā)。
秦王,昔日百姓心中神一般的存在。
此刻,成了斷他們活路的仇人。
畏懼被憤怒取代,忠誠被恨意吞沒。
那一刻,秦王不再是藩王,而是敵人。
是真正的反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