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錘落下的速度不快。
于是孫元化便采用“煅打法”,一邊燒一邊打,讓金屬在巨錘落下前保持高溫。
讓崇禎驚訝的是,他利用瀑布落差驅(qū)動水輪的齒輪系統(tǒng),竟已造出大半。
按他的設(shè)想,再過半個月,第一臺水車就能安裝嘗試提純。
有了更純的金屬,水車與齒輪也能進一步升級。
兵仗局的畢懋康在研究火槍,王徵在宮里琢磨蒸汽機。
這些科技狂人如今都進入狂熱狀態(tài)。
崇禎相信,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,他們便能創(chuàng)造奇跡。
迫擊炮、燃燒彈、火藥配比統(tǒng)統(tǒng)都需要時間。
震天雷的改造卻進展迅速。
舊版震天雷外殼是生鐵,常常走火,掛在腰上說不定哪一下就炸。
孫元化表示,等水車就緒,對生鐵提純后,外殼重量能減掉四成,火藥裝填更能增加。
崇禎算是外行,孫承宗和李邦華更是外行,只能做看客。
他們對原理半懂不懂,但對結(jié)果聽得明白。
孫承宗感嘆,若火器成形,正面對抗建奴亦不懼。
李邦華想到的則是另一件事。
難怪陛下一直死死抱著內(nèi)庫不撒手。
這軍工廠就是一只吞金巨獸。
崇禎在軍工廠住了一夜,又與徐光啟和孫元化將整個山坳走了一遍。
當(dāng)晚三人又研討到深夜。
翌日,車隊啟程。
但方向不是京城,而是大同。
這一下把孫承宗和李邦華嚇得魂飛天外。
京城到密云還算近,密云到大同卻有六百里。
陛下身邊不足千人,這路程太危險。
然而崇禎直接上車,令車隊出發(fā)。
孫承宗別無選擇,只能派人火速去京營調(diào)周遇吉前來護衛(wèi)。
這并非臨時起意。
崇禎之所以遲遲未定武舉中榜者的去向,就是為了在這之前,先處理一個人。
馬士英。
這姓馬的什么貨色無需多。
南明時期斷大明根基的罪魁禍?zhǔn)祝缃駞s在大同當(dāng)知府。
殺他很簡單,但崇禎清楚,如今的大同,是能撬動官場的一根杠桿。
馬士英必死,但死前要把他的價值榨干。
于是車隊轉(zhuǎn)向大同,事前毫無通傳。
大同為邊關(guān)重鎮(zhèn),朝廷政策傾斜卻難惠及百姓。
遼東陷落后無互市,蒙古威脅不斷,百姓日子越過越艱難。
孫大有,五十六歲,在大同擺了個茶湯鋪。
他只有一條胳膊、一條瘸腿,人們叫他孫大嘴。
他敢說也能說,故而得名。
今日他的攤上來了四名客人。
一名衣著樸素卻俊朗的少年公子。
兩名隨行老者,一人腰脊筆直,顯然是習(xí)武之人。
另一人是管家模樣。
還有一位始終笑呵呵,卻讓人背脊發(fā)涼。
“您這腿……怎么傷的?”
少年公子接過茶湯,隨口問了句。
孫大嘴平素最愛聊天,這公子不嫌他茶湯難喝,心頭頓生好感。
便拍了拍瘸腿。
“砍蒙古狗的時候弄傷的?!?
又晃了晃空蕩的衣袖。
“這條胳膊,是替將軍擋刀落下的。”
他說得云淡風(fēng)輕,那少年卻緊皺眉頭。
“如老伯這等軍功,朝廷本應(yīng)奉養(yǎng),何至于擺攤糊口?”
孫大嘴搖頭苦笑。
“將軍都死了,誰還記得我這老廢物?!?
少年聲音微沉。
“老伯當(dāng)年的將軍,是何人?”
孫大嘴倒茶的動作頓了頓,緩緩說出三個字:
“李如松。”
a