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軍日夜兼程,整整兩天后,朱由校終于在二十七日晚抵達密云。
這座小城,早已修繕一新。
這里是軍事要地,必須保證基本的防御,這也是他早前命李之龍帶領(lǐng)五千士兵與一萬石軍糧提前十多天趕往密云的原因。
就是為了打前站,做好大軍后勤與駐扎準備。
李之龍已在城外等候多時,掐準了時間前來迎接,沒有等太久。
“啟奏陛下,城內(nèi)所有可住之處臣已安排妥當,軍營也搭建完畢。但此城太小,容不下五萬大軍,故在城西山谷設(shè)下營地!”
“好,入城!”
羽林軍連續(xù)兩日急行軍,走了將近兩百里,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小的挑戰(zhàn)。好在軍中騾馬眾多,輜重大多由車馬代勞,少了肩挑背扛的辛苦。
“宣大兩鎮(zhèn)的將領(lǐng)到了何處?他們的兵是否已集中完畢?”
早在十日前,朱由校就命兵部下達命令,要求宣府、大同兩鎮(zhèn)總兵迅速集結(jié)兵力,于宣府待命,并限令兩鎮(zhèn)的主將與參將在三月初一前到任復命。
“回陛下,最新消息是,宣府三萬兵馬四日前已集結(jié)完畢,將官全員到齊?!?
“大同的兵馬剛剛完成集結(jié),三天前才出發(fā),估計還要三五日才能抵達宣府?!?
太慢了!這集結(jié)和行軍就花了半個月,比蝸牛還慢。
“傳朕命令,所有將官和部隊必須在初一前到達宣府待命,遲者軍法從事!”
王在晉上前說道:
“陛下,邊鎮(zhèn)之兵恐怕難堪大任。臣以為,若要出關(guān),應從中挑選精銳,方可隨軍出征?!?
“我軍以步兵為主,面對蒙古騎兵本就吃虧。十萬大軍分兩路出擊的策略,還請陛下再斟酌?!?
楊嗣昌、陳奇諭與羽林軍諸將也覺得王在晉之有理。陛下雖通兵事,但這樣的問題,未必沒有疏漏。
朱由校讓人展開地圖:
“你們看,這是林丹汗的都城察汗浩特,離古北口一千多里,距宣府更有一千五百里之遙?!?
“以騎兵的速度,光是從他們都城南下就得十幾天,再加上集結(jié)、傳令的時間,我們至少有半個月的準備期。這段時間若能善加利用,足以辦成許多事。”
王在晉再問:
“陛下為何認定林丹汗一定會親率主力南下?萬一他不來,我軍如何應對?”
“韃子行蹤不定,居無定所。若我軍找不到其部落所在呢?”
“豈不是白白耗費軍糧,空手而歸?”
王在晉這番話不無道理,因為這是敵人慣用的戰(zhàn)術(shù)。
你出兵又如何?我不與你正面交戰(zhàn),拖你一兩個月,等你糧盡兵疲,我再突然襲擊,這樣的仗,贏不了。
這也是歷朝歷代中原王朝很少主動出擊游牧民族的原因,因為那是一場豪賭。
大漢歷經(jīng)三代賢君,還有像孝文皇帝這樣的圣主治理,用七八十年的積累,才支撐起漢武帝一次漠北遠征。其中耗費之巨,可見一斑。
永樂皇帝第五次北征,除了頭兩次狠狠打擊了北邊的部落,后面的幾次基本上可以說毫無成果。
敵人都知道打不過你,干脆就不打了,你不來打我,我自己躲起來不行嗎?
朱由校微微一笑,開口說道:
“別擔心,朕對林丹汗的性格很清楚,他一定會來,而且會來得非常快?!?
大臣們聽得一頭霧水?;噬蠌奈磁c林丹汗交過手,怎么會說自己對他如此了解?皇上向來不是沖動的人。
只要是了解過明末歷史的人都知道,林丹汗是個什么樣的人。朱由校當然也清楚。
那是由檢的親哥哥,同父異母的兄弟。
性格多疑、心胸狹窄、好高騖遠、眼高手低。他有很多想法,但執(zhí)行力幾乎為零。
最致命的是,他非常固執(zhí)。一旦得知大明皇帝是個不到二十歲的年輕人,親自跑到草原上來,他肯定樂壞了。
在他看來,這就是個不曉得天高地厚的小毛孩,自己送上門來找死,沒什么好擔心的。
再看他的性格,必定輕敵冒進,想用最快的速度擊敗朝廷軍隊,最好活捉皇帝,提升自己在蒙古各部的威望。畢竟明朝以前還真出過這種事。
一個整天幻想著恢復成吉思汗偉業(yè)的人,怎么可能放過這種難得一遇的機會?
楊嗣昌皺眉說道:
“可是草原不同于內(nèi)地,地勢開闊,陛下想伏擊幾乎不可能。反觀韃虜騎兵來去如風,占據(jù)著絕對優(yōu)勢?!?
“而且我軍對草原環(huán)境陌生,萬一迷路怎么辦?”
朱由校拿起一根樹枝,笑著回應:
“這正是朕接下來要說的重點?!?
“朕真正的目標,并不是靠這兩路軍隊正面迎戰(zhàn)林丹汗,那兩路只是偏師。等他們出關(guān)之后,朕將親自率領(lǐng)精銳部隊,從喜峰口出發(fā),直抵承德?!?
“朕要用聲東擊西之策。韃虜腦子一根筋,根本想不到那么多。他們滿腦子都是怎么活捉朕,好撈取更大的好處?!?
王在晉笑著點頭:
“陛下這計策,連臣等都被瞞過去了。臣還以為陛下真要這么出兵,苦思不得其解。原來陛下早有安排?!?
“朕之所以不告訴諸位,是不得已而為之。朝堂上耳目眾多,軍機一旦泄露,后果不堪設(shè)想。”
“這一戰(zhàn),是我大明的關(guān)鍵之戰(zhàn)。打贏了,可震懾其他部落,穩(wěn)住北疆數(shù)年安寧。”
“若是輸了,恐怕會有覆滅之災。大明十年內(nèi)再無力量抗衡韃虜,只能任其橫行。那些居心叵測的人,也一定會趁機作亂。”
朱由校閉眼沉聲道:
“朕不能不謹慎行事,必須確保這一戰(zhàn)萬無一失。”
“況且朕這次,就是要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。真正的意圖,自然不能提前泄露。如今,全天下都知道朕是兩路出兵?!?
“正好借這個消息迷惑韃虜,一舉兩得?!?
大家紛紛認同,皇帝的顧慮合情合理。他思慮深遠,連最壞的結(jié)果都已納入考量,這是眾人不及之處。
朱由校的構(gòu)想雖穩(wěn)妥,但若真正落實,兩支偏師的主帥人選,便成了關(guān)鍵中的關(guān)鍵。
“陛下,這兩路大軍由誰統(tǒng)率?兵力又將如何調(diào)配?”
“朕將以驍騎營八千騎兵為骨干,從神機營抽調(diào)四千火器兵,再加泰山營三千重甲兵,配合喜峰口守軍,共計兩萬人出關(guān)?!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