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狂喜過后,一個更加現(xiàn)實、更加棘手的問題,擺在了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面前。
新羅,已然平定。逆首高挽伏誅,其勢力煙消云散。金恩靜的女王地位得以鞏固。
那么,接下來呢?
大唐耗費錢糧,動用大軍,幫助新羅平定內(nèi)亂,難道僅僅是為了得到一個感恩戴德、卻依舊保持高度獨立的藩屬國嗎?
自古以來,開疆拓土,將化外之地納入王化,乃是每一位有為之君的最高追求。新羅雖小,卻地處要沖,物產(chǎn)亦有可稱道之處。如今其國內(nèi)空虛,女王權威有待重建,正是千載難逢的機遇。
可是,如何操作?
直接吞并?師出無名,必遭物議。新羅雖經(jīng)叛亂,但其國祚傳承有序,金氏王族仍有相當號召力,強行吞并,恐引起新羅民眾激烈反抗,乃至周邊高句麗、百濟乃至更遠方的倭國警惕,使大唐陷入不必要的邊釁和道義困境。
依舊維持其藩屬國地位?那此番勞師遠征,損耗國力,意義似乎大打折扣。且一個完全獨立的新羅,未來是否又會生出二心?羈縻之策,貴在有效掌控。
李世民陷入了沉思。他需要找到一個既能最大限度將新羅納入大唐體系,又能名正順、避免后患的萬全之策。
“傳房玄齡、長孫無忌、魏征,即刻入宮議事。”李世民收斂笑容,沉聲下令。此等大事,需與心腹重臣仔細斟酌。
……
不久,尚書左仆射、梁國公房玄齡,司徒、趙國公長孫無忌,以及侍中、鄭國公魏征,三位帝國宰輔,應召匆匆來到兩儀殿。
他們顯然也已得知了新羅大捷的消息,臉上都帶著喜色,但更多的是一種沉靜的思索。他們知道,陛下緊急召見,絕非僅僅是為了分享勝利的喜悅。
“諸卿都看過盧國公的捷報了?”李世民示意三人坐下,開門見山。
“臣等恭賀陛下!天兵所向,叛逆蕩平,此乃陛下威德所致,大唐之福!”三人齊聲道賀。
李世民擺了擺手:“虛不必多提。捷報可喜,然戰(zhàn)后如何措置新羅,方是當務之急。朕召諸卿來,便是要議一議此事?!?
他目光掃過三位重臣:“新羅金氏,向來恭順,此番遭劫,朕心甚憫。然其國小力弱,屢生變亂,非長久之安。
大唐既已出手,便需有一勞永逸之策,使其永為屏藩,不再生亂。諸卿有何高見,但講無妨。”
殿內(nèi)沉默了片刻。三位大臣都在快速思考著皇帝的意圖和可能的方案。
首先開口的是長孫無忌。他身為國舅,深得李世民信任,思維縝密,尤擅權衡利害。他微微欠身,道:
“陛下,臣以為,新羅之事,當以‘固本’為先。高挽雖平,然其黨羽或有漏網(wǎng),民間亦有余悸。當務之急,是助金恩靜女王盡快穩(wěn)定局勢,恢復秩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