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義府面色微變。
他從前撫流民差點撫出了民亂,此刻聽得范堯臣這般說話,少不得要想歪,只好勉強道:"聽說是十數(shù)萬。"
"十三萬九千八百余人,近乎十四萬。"范堯臣報出了一個數(shù)字,"他才接了圣旨回京,滿城百姓悉數(shù)出動相送,車、馬皆不能動,贛州上下哭求連任,張待去接手,短短數(shù)月功夫,本來落了籍的數(shù)千人,遷走了近萬,流民營更是一個月都不到,走了大半。"
"他修的福壽渠,只大半年,架子都已經(jīng)全部搭好,如今換了人,已是又過了半年,卻依舊拖拖拉拉,進度幾乎沒有太大的進展。"
實際上,明明有著顧延章從前留下的一整套體系在,這體系還一向行之有效,可張待卻不愿意照搬全收,這便也罷了,還要自己從頭改到尾,改得面目全非。
修福壽渠大半靠的乃是流民中的壯丁,張待改了規(guī)矩之后,壯丁們每日做的比起往日翻了五中之三,所得的卻少了一半,還要被那等越發(fā)嚴苛古怪,沒有任何道理的規(guī)矩給壓著。
流民們又不是此地人,想要跑起來,壓根沒有什么顧忌,只提前一點說便好,正巧此時原籍災情已是消了。
另有張待到任之后,聽得下頭官吏抱怨,也覺得從前顧延章要求各營地提前報備去留的事情太過繁瑣,其實作用并不是很大,徒增加了勞力,便減掉了這一樁事。
誰曉得人一走起來,簡直是如同飛流直下三千尺,攔都攔不住,短短大半個月,拖家?guī)Э?只差走了個精光!
沒辦法,只得從贛州中抽人服徭役。
大夏天的修渠,此時又不同原來人管事的時候把人當人看,而是把人當狗看的,一天勞力下來,命都要給太陽曬死一半,還有一半,同血汗一起流掉了。
張知州這一番行事,自然招來許多反彈,其余的不說,才落籍的往外跑,在原籍的,算得這一回要自家服役了,為保命起見,也往外跑,搞得原本增加的幾千戶籍,不但數(shù)字沒有再往上走,反而還倒跌了好幾千。
贛州城中修渠的壯丁們端起碗吃著張待給發(fā)的米,放下碗就罵娘,把這一位太后的伯父從頭批到尾,個個背地里哭著要"顧通判回來管事",滿城怨聲載道。
皇城司的人忌憚張?zhí)?不敢隨意把張知州的行事亂報,可江南西路轉(zhuǎn)運使卻沒有半分遲疑,一封彈章直接上了天子案頭,更有那些個御史臺的諫官們,好似餓了三天的狗見了屎一般,跟著撲上去罵。
事情到得最后,張待沒事,只可惜了那一位新任的田紹祖田通判,雖然也有幾分本事,可又怎么壓得過天后的伯父,自然是壞事沒做,黑鍋得背。
把顧延章在贛州的行事與張待對比著給女婿簡單說了一遍,范堯臣才又道:"同樣的事情,不同的人去做,結(jié)果相差這般遠,除卻各人本事,自然也要看各人歷練,你在谷城縣任上的行事,雖然有心,可到底有些魯莽,需再歷練幾年,其實并不吃虧的。"
"除非你有顧延章那般的治世之才,立下的功績,無論是誰也蓋不下去,便能一年當三年用,步步超遷——可縱然如此,他本官也被一壓再壓,如果全數(shù)給他按照原本的功績來算,如今又何止一個小小的勾院都是資歷所致。"
既是女婿,自然就是半子,范堯臣極有耐心地同楊義府分析了半日。
然則楊義府卻是遲疑了片刻,才開口問道:"大人……那顧延章,如今不是跟著陳節(jié)度去廣南平亂了若是真的如您說的,他乃是萬里挑一的治世之才,將來立了功勛,又回到京城……"
hh