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番寒暄。
當大明最精銳的鐵騎云集德勝門外,便為莽撞的韃靼軍敲響了喪鐘,隨著俺答汗請降。
由大大小小幾十個部落組成的韃靼各部,分崩離析,潰兵跑的漫山遍野都是,而明軍則緊追不舍。
開始了瘋狂的分兵追殺,圍剿……
世叔請!
勇毅伯請!
大捷后。
隨著沈烈則與李成梁二人,在大批護衛(wèi)的簇擁下并騎而行,騎著高大頭馬招搖過市。
入皇城。
享受著沿途百姓,商販,各色人等的膜拜,而后與堅守城墻多日,立下了驚天功勞的海瑞,英國公等人會和。
一同入宮覲見太后。
當晚。
宵禁仍在繼續(xù),大舉出動的明軍仍在追繳殘敵,將大批韃靼人的俘虜押入了城內(nèi)。
而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卻震天響起,喜喜洋洋之中,看起來比除夕那一天還熱鬧。
歡天喜地中。
似乎。
有什么遠古的基因,在這座屹立于邊陲之地的京師中蘇醒了。
而不論是大戶之家,又或者尋常百姓都眉飛色舞的議論著這場大捷,議論這大明兩百年前曾經(jīng)的輝煌。
還有那一個個耳熟能詳?shù)拿帧?
痛快呀!
三日后。
京城。
戰(zhàn)局變得穩(wěn)定了下來。
塵埃落定。
戰(zhàn)線漸漸遠離了京城,隨著槍炮聲的消失,更多的韃靼俘虜被明軍捉住,押入了大牢,宵禁也解除了。
茶樓酒肆,街頭巷尾多了些人流,雖然行人依舊低著頭,來去匆匆,可心中卻越發(fā)躁動了起來。
然而。
那一家家會館卻依舊大門緊閉,連同內(nèi)城里大人們的府上,也靜悄悄的沒了聲音。
消息傳來。
寧河恭懿王叛亂已經(jīng)平定了,寧河王就縛。
不日。
天子下詔賜寧河王,并其諸子自盡,并株連定王一脈,除其國,奪其封號,并辭申飭晉王,降其爵位。
上諭。
恭懿王等得罪祖宗,朕不敢赦。但念宗枝,姑從輕悉令自盡,仍焚棄其尸。
此時誰都知道,天子大軍已經(jīng)平定了叛亂,殺回來了,可奇怪的是,天子卻并未回京,而是帶著御林軍鉆進了密云大營。
這樣的局勢讓不少人想起了那一年……
武宗平定寧王之亂后的種種作為。
似乎。
歷史再一次回到了原地。
天子躲在密云大營不露面。
可大明皇太后,卻再也不掩飾對沈家的偏愛,皇太后帶著皇后,公然將那奢華的馬車停在了沈府所在的那條巷子里。
而在街頭巷尾留下了一陣嘆息。
哎……這恩寵。
別提了。
這是人家實打?qū)嵉膽?zhàn)功!
羨慕不來的。
可皇帝為什么不回京
市井小民當然一頭霧水,只有嗅覺靈敏的大人們才心知肚明,皇帝不回京是為了避嫌。
而如今。
得了勢的大明武勛在兩位伯爺?shù)氖谝庀?正在城內(nèi)大肆清洗晉黨余孽,名正順的忙著抄家……
這種事當然不能記在皇帝頭上啊,這一刻只有十九歲的天子,那文功武治是要直追大明宣宗的!
自然不能有半點瑕疵。
沈府。
賓客云集。
熱鬧中,寧遠伯李成梁,英國公張洵,豐城侯李繯等眾位武勛,還有海瑞在座,身為主人家的沈烈不停的催促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