餡料在冰箱中靜靜醞釀著風味的融合,林小風并沒有停歇。他帶著李默和小劉,轉向了下一個至關重要的環(huán)節(jié)——面皮。
“北方人常說:‘軟面餃子硬面湯’。但餛飩皮,介于兩者之間。”林小風站在面案前,神色專注,“它需要有一定的韌性和筋道,才能包裹餡料,久煮不破;但又不能過于堅硬,否則口感會差,不夠爽滑。”
他這次沒有選擇普通的中筋面粉,而是選用了更高品質的麥芯粉。
“麥芯粉是小麥最核心的部分磨制而成,蛋白質含量高且質量好,灰分低,顏色更白,做出的面皮更加筋道、光滑,且不易渾湯?!?
他將雪白的麥芯粉倒入一個巨大的、光滑的檀木盆中。這種木盆據說能讓面團呼吸,醒發(fā)效果更好。
“和面用水,是關鍵之一?!绷中★L沒有直接用自來水,而是用了過濾后的純凈水,并且提前放入冰箱冷藏了一段時間。
“冷水能和出更筋道的面團。水溫越高,面筋形成的網絡就越弱,面皮就越軟。”
他依舊沒有直接加水,而是再次使用了蛋清。
“只用蛋清,不加蛋黃。蛋清富含蛋白質,能進一步增強面皮的韌性和彈性,同時讓面皮更潔白。蛋黃則含有脂肪,會削弱面筋,并且使面皮顏色發(fā)黃?!?
他將適量的冰鎮(zhèn)蛋清倒入面粉中,然后用那雙穩(wěn)定而有力的手,開始初步的攪拌。他的手法極其巧妙,確保蛋清被面粉均勻包裹,形成大小均勻的雪花狀面絮。
“現在,開始逐步加水。”林小風取過那碗冰鎮(zhèn)的純凈水,水中加入了微量的鹽和一點點食用堿。
“鹽能強化面筋,增加面皮的韌性。而極少量的堿(通常用食用小蘇打),可以讓面皮更加爽滑,并且?guī)в幸唤z若有若無的特殊風味,這在一些傳統(tǒng)的餛飩皮制作中會用到,量一定要精準,多則發(fā)苦?!?
他依舊采用“少量多次”的原則,一只手如蜻蜓點水般淋入冰水,另一只手則飛速地在盆中劃動、揉搓。他的手指仿佛帶有魔力,總能精準地感知面粉的吸水狀態(tài),確保盆中無干粉,也無多余水分。
很快,一個粗糙但濕潤度恰到好處的面團初步成型。
接下來,便是最考驗功力的“揉面”階段。
林小風將面團取出,放在寬大的面案上。他深吸一口氣,擺開架勢。
這一次,他的揉面手法,比比賽時更加細致,也更加狂放!
“揉面,不是死力氣。要像打太極,剛柔并濟,力透面團?!?
他采用了多種手法交替:
“揣”——用拳頭根部,用力地將面團向前方推壓出去,仿佛要將所有的力量都貫注進去。
“疊”——將推開的面團折疊回來,換個方向繼續(xù)推壓。
“摔”——抓住面團的一端,用力地摔打在案板上,“啪!”的一聲脆響,讓面筋網絡在劇烈的沖擊下變得更加緊實。
“打”——用手掌側面,如同刀劈斧砍般,反復擊打面團。
“搓”——如同洗衣服般,將面團在案板上反復搓揉。
各種手法信手拈來,循環(huán)往復。他的動作充滿了力量感和一種獨特的美感,仿佛不是在揉面,而是在進行一場莊嚴的武道修行。
汗水順著他的額角滑落,他也渾然不覺。他的全部心神,都沉浸在與手中面團的“交流”之中。
李默和小劉看得目瞪口呆。他們能清晰地看到,那粗糙的面團,在林小風的手中,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(fā)生著變化:逐漸變得光滑,變得細膩,變得充滿彈性和光澤!表面如同嬰兒的肌膚般柔滑,用手輕輕一按,能感受到驚人的回彈力!